配音在地化:那些超越原音的中配作品

根據 Netflix 調查顯示,85% 的觀眾在欣賞作品時,選擇的是配音而非字幕。這樣的選擇,可能會令習慣看字幕的台灣人大吃一驚。經過轉譯配音的作品不就失去原本的趣味了嗎?不會不夠道地嗎?

但其實我們所熟悉的字幕,也不見得就是最道地的選擇喔!為了符合螢幕大小,字幕必須修改至適當的字數,換句話說,字幕其實也是「被刪改過的文字」。


再者每個國家的風俗民情不同,看事情及思考的方式都不一樣。有許多幽微的差異,是很難以字幕傳神表達的。尤其是喜劇中的「笑點」——一個令美國人捧腹大笑的笑話,翻成日文後卻令人一頭霧水。這時候除了翻譯的功力,配音員也要用心揣摩、臨場發揮,從自己的語言裡找出更適合的語句。既順口又不尷尬,還得配合畫面中的口型。如果所有的環節都做對了,那麼配音就會成為欣賞外語片的絕佳方式,老少咸宜又容易引起在地觀眾的共鳴。

以下提供幾個中文配音比原音更受歡迎的作品,相信台灣的各位一定非常熟悉:

▍一、家庭系動畫:櫻桃小丸子、蠟筆小新、我們這一家

可能是因爲描述日常生活的關係,這幾部動畫經國語配音後都變得更有親切感。只要有看過這些作品,相信光是看到名字,耳邊就會直接浮現小丸子略為含糊的童聲、小新帶著鼻音的嗓音和美冴的高分貝怒吼⋯⋯其中負責花媽一角的王瑞芹(也是美冴的配音),在為《我們這一家》的花媽配音時加入了台灣國語腔,此舉令花媽「地方媽媽」的形象更鮮明,一句「安捏喔」讓人感覺像見到隔壁的歐巴桑一樣親切而有喜感。用類似路線取得觀眾喜愛的角色還有《烏龍派出所》中,由林協忠所配音的兩津勘吉一角。

左:動畫《櫻桃小丸子》(圖片取自台灣配音維基)|中:動畫《蠟筆小新》(圖片取自台灣配音維基)|右:動畫《我們這一家》(圖片取自LINE TV

▍海綿寶寶、蓋酷家族⋯⋯及其它美式卡通

中文配音在美式卡通領域也表現亮眼。比起日語作品,美語作品無論是角色的生活背景、語法結構都離我們距離更遠。而在這種視覺效果顯眼、節奏輕鬆、每一集劇情互不連貫的動畫裡,「搞笑」會比「劇情」更重要。因此有時會在翻譯上做較大幅度的改動,也會給配音員更多「放飛自我」的空間。最出名的就是《辛普森家庭》和《南方四賤客》,這兩部作品不但對白相當台化,還會加入各種辛辣的時事梗。酸人酸得猝不及防,娛樂效果一流。

左:動畫《海綿寶寶》(圖片取自維基百科)|中:動畫《蓋酷家族》(圖片取自維基百科)|右:動畫《辛普森家庭》(圖片取自台灣配音維基

▍韓劇:順風婦產科

韓劇也許是配音員最容易被嫌棄的領域了,不過說到順風婦產科,人人都是笑顏逐開、記憶猶新。在這齣生活化的情境喜劇裡,配音員最重要的一手便是將每一句話都改為台灣觀眾最熟悉的用語、最本土的語氣。如「還要等到什麼時候?!」改成了「是要等到民國幾年?!」以及將朴美月哼著的歌改為:「原來我什麼都不想要~」等等。這部喜劇播出近七百集,重播無數次,仍是許多人心中難以超越的經典。

韓劇《順風婦產科》

▍周星馳電影

粵語劇需要重新配音並不是新聞,許多台灣觀眾都是從配音版本認識香港明星。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周星馳的御用配音——石斑瑜先生。縱使星爺紅遍大江南北,但在台灣,觀眾看著他的臉,腦袋中浮現的一定是石斑瑜那戲劇性極強的嗓音,粵語版本反倒乏人問津了。在為這類真人電影配音時,須確實「數嘴」以對上演員的口型,並捕捉演員每個情緒轉折的瞬間,做出符合動作的音量和語氣。比起為動畫配音少了誇張的成分,更多了一份細緻的用心。

▍早期美劇

時間退回八零年代,早年進口的美劇如「馬蓋先」、「霹靂遊俠」也都會以中文配音版本播出,就現在的眼光看也許不可思議。這個時期的中文配音常帶著強烈的外省腔與用語,也許不盡然符合民情,但只要一句「嘿!伙計!」仍能喚起六七年級生的懷舊記憶。值得注意的是若細看這份配音名單,會發現有許多仍從業至近年的配音員如杜滿生、劉傑等。

總結來看,中文配音在詮釋喜劇類型的作品似乎更得心應手。講道理和感情的戲劇需要以深刻動人,但笑話必須淺白才可以。因為人對「笑點」的理解越快、越容易被逗樂。這些形象鮮明的喜劇角色配上了難忘的音調,再搭配精心設計的淺白用語,縱有「童年回憶」的濾鏡加持,仍能看出配音員們為博觀眾一笑,在錄音室裡來回揣摩的心境。

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。AVOICE Blog 提供聲友們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發「聲」小天地,我們很歡迎有任何配音經驗或對配音產業有興趣的你,投稿分享自己的所知所聞。


作者

陳軒慧

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畢業,曾任古典音樂頻道專員。專職採訪、內容寫作、MUSICO音樂圈特約記者、影視娛樂愛好者。
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