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一定要「國語配音」?我就愛聽原聲不行嗎?

忠實的韓劇愛好者,在打開電視聽到自己喜歡的節目被配上了國語配音,往往會在心裡「嘖」一聲,嫌國語配音尷尬不通順,聽起來「沒感覺」。仔細想想,這不是很奇怪的事嗎?如果自小在臺灣長大,「中文」應該是大部分人最常使用也最「有感覺」的語言才對。

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們推崇另一種自己不一定熟悉的語言勝過自己的母語,喜歡「사랑해」勝過「我愛你」呢?


▍國語配音的目的

台灣的配音員也許是全世界最吃力又不討好的工作了。努力工作付出的成果不一定被感激,還可能被觀眾各種嫌棄。既然歐巴光靠原音就能風靡萬千粉絲,到底為何還需要國語配音?其實最大的原因,就是顧及所有客群的需要,以及盡可能地觸及所有可能觀看的人。

(圖片取自攝影師:Ksenia Chernaya|Pexels

以韓劇而言,台灣的的韓劇觀眾以女性為主力,其中更有為數不少的家庭主婦。對她們而言,各種瑣碎的工作總是令空閑時間支離破碎,並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沈浸入外語的世界。有國語配音的韓劇,很適合她們一邊忙碌一邊欣賞,就算眼睛無法時時盯著螢幕,也能用耳朵追蹤劇情的發展。若是只以韓語原音播出,便形同增加她們觀賞的難度。在動畫作品方面也是如此。

動畫的受眾有一大部分是兒童——有些甚至是學齡前的兒童。他們可能看字幕的速度不像成人這麼快,或者有些根本還看不懂字幕。這時若有發音清晰的國語配音,便能快速讓小孩感到親近,十分有利他們的觀賞。

基於同樣的理由,一些報導性、知識性的外語節目,如動物星球頻道等,也會配上國語發音,這樣一來無論是學齡前的小孩,還是老花眼的長者,都能更輕鬆地欣賞。觀眾們得到好看的節目,電視台則得到了收視率,可謂一舉兩得。

在日本,重新被配為本國語言的外語影視作品稱作「吹替版」。許多韓劇、電影、台灣偶像劇甚至大陸古裝劇,在引進時都會重新配為日語,且會找相當大咖的聲優擔綱演出,報酬也比為動畫配音更高。電影院播放電影時,看板標示「字」表示該影音以原配音版本,附帶日文字幕播映;看板標示「吹」則表示該影片以日語配音版本播映且並無字幕(註1)。吹替版的電影票房甚至可以與原聲版並駕齊驅,就算以非日語人士的角度去看這些吹替版本的電影,也能看出與原版的不同趣味。

日語配音版的《唐伯虎點秋香》,劇中經典的對對聯場景也被譯成了日文,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找來聽聽看。

▍國語配音的困境

國語配音在某些人耳中的「不中聽」是方方面面許多大環境因素交織而成的結果,並非單靠配音員就能改變。一個環境的改善,需要很多人的投入、充足資金的挹注及長時間的栽培。喜歡原音固然沒有任何錯,只是希望大家多點理解,少些批評。在出口前,多想想國語配音的來龍去脈,想想製作方與配音員都是為了推廣你喜愛的作品而作出最大努力。

如果堅持一定要聽原聲,現在許多電視都有雙語播出的功能,在網路上以合法管道觀看原版發音也早已不是難事。其實在台灣,國語配音比原聲更受觀眾喜愛的例子還不少,例如《櫻桃小丸子》、《我們這一家》或《海綿寶寶》等,都是許多人津津樂道的童年回憶。對這幾部作品來說,回頭聽日版/美版的發音,才會真正感到陌生呢!

參考資料

註1:參見維基百科條目「配音」

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。AVOICE Blog 提供聲友們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發「聲」小天地,我們很歡迎有任何配音經驗或對配音產業有興趣的你,投稿分享自己的所知所聞。


作者

陳軒慧

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畢業,曾任古典音樂頻道專員。專職採訪、內容寫作、MUSICO音樂圈特約記者、影視娛樂愛好者。
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